基础部
德育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德育工作

舒城职业学校升旗仪式暨国旗下讲话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 2024-03-14 作者: 德育处

升旗仪式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国旗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承载民族的精神和追求,凡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凡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内容均能作为主题体现在升旗仪式之中。结合我校准军事化德育管理,健全“三全育人”体系,推动我校“三全育人”典型校的建设,赋予升旗仪式不同的主题含义,充分重视升旗仪式所承载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为全面细致组织好升旗仪式暨国旗下讲话,进一步明确分工和职责切实做好此项工作落实,特制定本方案。

一、领导机构

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成立“舒城职业学校升旗仪式暨国旗下讲话工作领导组”。成员如下:

 长:高传文

副组长:高从友  韦宗林  张成玉      徐丽娟    

            潘道艾        

 员:赵红栓  靳成宝  汪龙文    张务龙  邵德光

        韦义翔  王永红  刘巧月  李良军

王龙超  郭璐璐  张芳芳    江雷   全体班主任和军体教官

 

二、职责与分工

 

     

校领导

主持活动、布置、总结学校阶段性工作

德育处

组织实施、主题安排,确定国旗下讲话主题

 

安排落实主讲学生、主讲内容、负责班主任和班级学生考勤

广播站

活动过程的音乐、国歌、播音

保卫科

组织学生有序参加升旗仪式负责学生安全退场督查各班升旗仪式纪律、负责国旗班训练、升旗

班主任

组织学生参加活动、维护现场秩序

教官、体育组

负责列队、整队

总务科、信息科

器材保障、信号传输

三、讲话选材

国旗下讲话是学校升旗仪式的关键程序,是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本学期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秉承明德至善,博学致远的校训,激发学生爱国、爱校、明礼谦逊、珍爱生命、超越自我、团结协作、心存感恩的情怀,营造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讲话内容应有针对性、教育性、激励性;演讲者应准备充分、富有激情,参考选材如下。  

     1.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历史、现状和未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放眼世界,立志报国。  

     2.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民族,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民族精神、民族气节、优良道德蕴含其中。     

 3.时政教育:我国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日新月异。我们要让学生跟上时代,关心国内国际大事,关注国家发展。    

 4.学校中心工作:根据学校工作目标,结合学校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发展建设中。

  5.榜样教育: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杰出人物,乃至身边的好同学,都是宣传的对象,我们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树立学校的正能量。

不论选取哪种题材,都要力求四个贴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我校的德育管理。

讲话要求

1.讲话时间为3-5分钟;讲稿600-1000字左右,可以是正规演讲稿,讲诵结合稿,倡议书等。

2.讲话内容应有针对性、教育性、激励性,演讲者应事先充分准备,以积极的主题、健康的内容、激情的演讲激发师生积极向上(演讲时尽量脱稿)。主题明确,语言生动,富有感召力

3.演讲者在演讲时要注重外在形象、衣着、姿势、表情等演讲者身着校服,态度端正,普通话标准流利,演讲自然大方,富有激情。

、注意事项

1.请各学部按要求提前准备好讲稿,内容必须是结合学生、学校实际写出的真实感受,一律杜绝网络抄袭。

2.演讲学生由学部推荐学生讲稿须经班主任、本班语文教师和学部负责人审核后,由学部负责人提前一周提交德育处存档。学稿件审核后主讲者必须于演讲前在班内进行试讲。

3.如遇阴雨天气、假期等原因不能举行升旗仪式,则当周负责学部依次至下一周如有其它变化由德育处临时通知。

4.主讲者如临时有事不能参加国旗下讲话,学部应自行及时做好调整,务必提前告知德育处。

六、纪律要求

1.责任部门必须严格按《国旗法》要求,严肃组织好每一次升旗仪式,国歌响起时,必须原地肃立,对国旗行注目礼;

2.全体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务必要按时参加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德育处将进行考勤,学生出勤将纳入班级量化,班主任出勤将纳入绩效考核。

3.升旗时,若有个别师生还未进入队伍应立即在原地肃立,直至升旗仪式结束。

七、奖励措施

好的讲稿将登载校刊发表并获得相应稿费,每学期将评选出4名优秀演讲者,并颁发荣誉证书。

八、升旗仪式暨国旗下讲话地点

     舒城职业学校足球场

九、升旗仪式暨国旗下讲话时间

    每周一上午8:20 -8:50(雨雪天气顺延至下一周)

十、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德育处

二〇二四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