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部
三优作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 三优作品

中职语文“实践性”特性的教学把握和实践摘
要:中职语文“实践性”特性的教学把握和实践

发布时间: 2023-06-27 作者: 杨良聪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职业性;实践性;偏差;建议

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一般而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水平是在语文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看你在人际交往、社会需求、工作学习中表现出的读写说听的实际能力。第二,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要培养语文能力的,要通过语文实践来进行。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的练习是一切语文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和根本点,语文水平的形成和提高,只在语文实践中。中职语文课和一般中学语文课是有共性的。又有其特殊性,共性是实践性,特殊性是其实践性具有职业性内涵,显示出鲜明的职业性特征。

总之,实践性是中职语文课程必须特别强调的,以实践为基础要在中职语文教学要抓落实、促落实,使中职语文教学取得实效,完成“形成综合业务能力,奠定继续学习的基础”的目标;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服务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课程任务。

一、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根本性偏差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饱受诟病,被认为少慢差费,效率低下。语文教学用的时间最长,花的功夫最多,却收效甚微。在1978年吕叔湘老师就说过:“语文水平比较好的少数同学,你要问他的体会,异口同声地说,这得益于课外阅读。”(《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中职语文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相比,虽然受到的直接批评不像普通中学语文教学那么多,那么猛烈,倒不是情况比普通中学好,而是中职教育社会关注度没有那么高,从某种程度上说,中职语文教学问题更为严重。

我国职业教育与现代语文教育相比,发端并不算晚。1866年,左宗棠设立了福州船政局,并且设立了船政学堂,为近代中国学校职业教育之始。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得到空前的重视,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发展思路是“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与其他教育相互交流、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制度”。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尤其是21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更是一项战略性的指导方针。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复杂原因,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并不被社会和家长认同,中职教育受社会关注度无法与中学教育相提并论,家长也不愿意把孩子送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中国长期形成的“尊奉孔子,轻视鲁班”的观念根深蒂固,一直得不到改变。中职语文其定位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见2009年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与专业课相比,无论课时安排,还是受重视程度,都稍逊一筹。就是说,中职的语文教学,不像中学那样重视语文教学。受关注。

实际上,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着比中学语文更大更多的问题,比如,中职语文教学地位不高,课时不足;教材编写质量相对不高,教辅资料匮乏;教师教研氛围不够浓厚,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幅度不快;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等等。

普通中学语文教学为什么效率低下,一些有识之士作出总结,如于永正老师在谈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我会在语文练习中引导学生养成看报纸、写作文的习惯。”于老师喜欢引用清颜元的一句话:“讲的功夫是有限的,习的功夫是没有的。”顾德希老师谈到语文学习也告诫说:一靠积累;二靠实践。语文教学一定不要忽略了一般的母语学习规律,否则就要碰壁。其实问题不难找出,由于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所以语文教学忽略了“实用性”。不就是偏离了根本吗?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中职语文教学中。时至今日,中职语文教学基本中学化,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基本上和中学语文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比如教学内容这一块,虽然教材内容不一样,但都是以课文教学为立足点和支点,以阅读教学为核心,举一反三,并带动作文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与现行高教版倪文锦、于黔勋主编的中职《语文》相比,编写格局不同,但大致是阅读中心的思路。中职《语文》教材,将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阅读赏析三个部分并列起来进行写作。但中职教学处理,课时安排和教学精力集中在课文教学上,而教学处理过多地对课文作纵横卑阖的分析讲解,大致是照本宣科,老师搞“一言堂”,唱“独角戏”,不是让学生去阅读,并在自主阅读中体悟感受课文,从而自悟自得,学会阅读。口语交流,语文综合练习活动,基本上只是草草带过,或者直接PASS过去。教材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部分,多半只是形同虚设。作文教学也并不比中学有更多的东西,基本也就是布置写作、写前指导、写作训练、作文点评等。中职语文大纲规定,基础模块写作活动不少于10次;职业模块不少于4次;拓展模块不少于5次。这样的要求,量上是不足的。这就是说,中职语文教学与普通中学相比,并没有表现出独特性和独立性,缺乏足够的中职味儿,跟普通中学一样,没有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中学语文教学课改的力度更大一些。教研气氛浓郁,中职语文教学因为地位低,受关注程度低,课改的幅度要小得多,教学模式更加滞后。

相对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其“实践性”还表现在其职业性上,中职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需要夯实学生语文基础,提高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但必须为学生未来从业服务,为专业成才服务,与专业课密切联系,有效对接。但除去教材编写“实践性”“职业性”比较薄弱外,在教学上也缺少与专业课的联络,基本是各唱各的调,各演各的戏。

当然,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语文“实践性”引起了一定的重视,教学大纲与教材编写,都比以往有很大的进步,在实际教学中,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自主探究,写作教学以作文训练为主体,语言文字交流,语言文字社会实践活动。在一些语文课堂或者课外,也有所开展,但是这种“实践性”体现得还不够充分,开展得还不够到位、扎实、深入、有效,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性”的把握

上面已经谈到了语文学科的“实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水平是在语文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是在人际交往、工作学习中表现出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二是语文教学落脚点是语文实践活动,是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把“核心素养”放在了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位置,把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到实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突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的语言能力及其在语言运用的真实情境中展现出来的素质;”它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含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开拓与提升”、“审美的欣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的内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实现的,而语文实践中主要表现为语文能力与素养。四个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也都强调了“练”的因素。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可以说其核心因素是“实”。也表明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包括上述两个方面。这说明,当前的语文教学越来越认识到语文的“实用性”特点,对语文教学的本真越来越切中。

现在的问题是,中职语文教学怎样具体认识“实操”?怎样去把握它,在教学中如何去体现它。

笔者认为,这要从两方面去理解和把握:其一,如何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第二,培养怎样的语文动手能力。

语文实践能力不是教师“一言堂”、“耳提命面”、高谈阔论,包括鞭辟入里的教授,就能令学生具备的。这个道理应该说妇孺皆知,但在教学中却总是犯这种小儿科的错误。于是许多人都强调语文训练。钱梦龙老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训为主线”的三大理论,其方法即培训。章熊老师的《名家名篇+科学训练方法=语文教学科学化》,对“科学训练”也是非常强调的。叶圣陶老师在《探讨语文教学问题要注意考察与研究》中指出,“尤其需要考察与研究的是语文训练的项目与步骤”,更强调具体操作的语文能力训练。确实,“训”不仅强调学生的“练”,而且强调教师的“训”,从而确保“练”的有法可依,可以说,“训”把教师的带头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完美地体现了出来。但是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征,远不止体现在“训练”上。因为语文训练基本上表现为做练习题,比如阅读训练,主要是做阅读练习题,作文训练主要就是一学期写几篇作文,口语交际训练也是在卷面上做些习题。这样的“训练”,在纸上进行,只能说是“纸上谈兵”,而不是实实在在地在“实践”中学语文,不能算是真正的语文实践活动,或者说不是到位的语文实践活动,更不是语文实践的全部内涵。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要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对接课堂、对接人生、学习语文。《大语文观》认为:“语文的外延相当于人生的外延。”语文学习不能闭门造车,语文学习的天地是无比宽广的。真正的语文实践能力,是在实际生活中锻炼出来的,是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的。这就是语文学科的“实”字要义。比如阅读能力,不是反映在纸上答题,而是反映在实际的阅读能力上,生活、工作、学习各方面都有。如果阅读文件、公函等不得要领的地方,看一下一类的说明书就知道了。那么光会做阅读题,在考试的时候就可以拿到分数了,那有什么用呢?如果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口无遮拦、语不达意,或说话不合适、不得体,甚至因为一句话而产生误会、爆发冲突,那么,考试成绩虽然优秀,但能说明问题有多少。《红楼梦》中的老嬷嬷,在贾宝玉让她搬救兵,嘱咐她“要紧要紧”,她却打岔道“跳井跳井”,结果没搬来贾母,让贾宝玉挨了贾政一顿暴打。这就是听话能力的问题,这也是要在复杂的言语交往中,才能提高起来的。作文训练也是如此,写一类作文,最终是学生在社交中有能力从容地应对写作要求。

中职语文教学,从它作为中职“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这个角度来说,必须就语文一般的共性的内容展开,比如要讲授语文基础知识,讲授文学史,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读写说听训练,以提高学生普遍的实际语文能力为目的。开展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具有一致性,但是中职教育具有职业性特点,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将学生直接输送到社会参加工作;而中学教育实施的纯粹是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把人才输送到高一级学校。并不涉及专业培养。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即便在实施这种“基础”性质的教育时,也应该具有“职业”的指向性,注重与专业课对接。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不包括语文的基本内容。还包含更多的“职业性”语文的分量,比如应用文阅读写作,职业口语等。就是说中职语文教育有两个任务,一是进行语文基础教育,二是体现“职业性”,为进入社会从业做好语文准备。

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与一般中学的特色是不一样的。如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汉语教学大纲》(20019版)。就是要求“掌握语言交际的接待、谈判、答询、谈判等方法和技巧”;作文这一块要求“掌握调查报告、说明、广告词、策划书、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的写作方法”。这就是为从业直接服务的。这一块,所以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模块。

现在中职语文教学普通中学化倾向严重,除去教学模式普通中学化外,教学内容选择上也普通中学化,所以现在的中职语文教学讲究的是“实”。需要着力解决如何把握“职业性”这一中职语文特性。

三、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性的实践

中职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又不像普通中学那样备受关注,但是中职语文教学毕竟是中职必修的基础学科,对学生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也是基础课程的继续学习。廓清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问题。纠正偏差,确认“实践性”的内涵,还是认识上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教学过程中具体实践。只有切实有效地实践“实践性”,才能改变目前中职语文课的局面,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的现有局面,在中职教育中发挥语文课程的特殊作用。为此,笔者建议可以这样做:

1、重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虽然中职语文不是专业课。但同样必须抓住这一目标以及中职教育特点,重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中职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中职特色”不彰显,“中职味”不足,中学化教学思想,中学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比如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中心,重课文赏析,要求学生做同步作业,考试以解答试卷形式出现,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以学生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一元的方式做结论。从某种程度上说,多数中职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落后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因为许多教师大学时学习的是普通高中的教学法,职后继续学习,观摩的示范课、经典课,基本是普通中学的。于是形成自己的教学定势。

重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就是强调“职业性”,注重“实践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在实际的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写作教学除提高学生一般写作能力外,强调应用写作能力,比如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强调口语交际教学,不是纸上谈兵式的,是真刀真枪地在言语实践中学习口语交际。突出抓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目前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中职《语文》教材,都有语文实践活动这一板块,应该说这个版块编写操作性、针对性、现实性还不是很强,需要组织力量加以修订。在教学实践中,要把这一版块作为重要内容组织教学,不折不扣,踏踏实实,不能轻轻点水,敷衍了事。

2、主动与“专业课”实现对接。

中职语文课是公共课,具有独立性,但中职毕竟是专业学校,培养的是劳动者和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格外需要与专业课对接,以体现“职业性”。以学前教育为例,语文教学要针对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尤其是“儿童化”的口语水平。就如同孙进修爷爷、鞠萍姐姐、董浩叔叔、金龟子、绿泡泡一样,拥有一套为幼儿所喜闻乐见的口语表达方式。有些学校,专门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口语课”。这“口语”课属于语文课的分支,是突出“学前教育”专业对语文课要求的具体体现。再如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业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和患者家属。作为病人和病人家属,心理特殊,需要更多的关爱,医护人员说话显得特别重要,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怎样说话对方更容易接受,怎样说话才能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喜爱,这是沟通的关键。其他专业如文秘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机械专业、汽车维修专业、会计专业、计算机专业,等等,各种专业,对语文都有不同的要求,语文教学就是要抓住这些专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语文教育。

当然,强调语文课与专业课对接,不是放弃语文课的独立地位,将语文课作为专业课的附属课程进行教学。基础课不等同与附属课,不能因为“专业味”,而失去了“语文味”。这是上好语文课的原则问题,至于如何与“专业课”对接,在于教师立足语文课一般要求,针对专业课特点,具体把握。

3.把语文课变成语文实操的指导课、引导课。

按照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课程安排,基础模块授课时数为160~180学时,职业模块为32~36学时。这样的课时,连完成阅读教学都显匆促,遑论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但是语文公共课的课程地位,决定了它不可能从“专业课”抢夺课时,而强调“实践性”,也意味着语文课不是课堂上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所能体现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这就要求中职语文课必须成为语文练习的指导课、指导课。就是语文课重在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比如课堂上指导学生写留言条、便条、启事等,引导学生在现实中,利用写留言条、便条等,实现沟通。比如口语交际课教交谈、复述、介绍、洽谈、协商等,指导和引导学生在现实中多运用,多练习。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相对于普通中学,将教学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在大纲指导下编写的教材,分三个模块分别编写。中职语文课需要教师去上,教师有处理教材的权利和义务。但是中职语文教师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普通中学教师的教育理论,而中职语文教育评价比普通中学教育评价薄弱,并类似于普通中学的评价体系,许多教师以上完一节课为完成任务,而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确定为对课文的解读,对作文训练量的够数,至于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也就走走过场。这样中职语文的“实践性”是无法得到体现的,所以中职语文老师要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教法。不仅在课堂上体现“实践性”,并且把语文课变成了语文练习的指导课、引导课。让中职生在课堂之外,自觉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并懂得如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4、教师担当起学生语文“实践”的榜样。

有人说: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瓶颈。按说语文教师学历达标,按照国家的规定,可以从事相应学段的语文教学了。但是学历达标,并不等同于水平达标。语文教师的水平不是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积累;不是体现在根据教师用书,在课堂上口若悬河一番;不是体现在会做语文练习题。语文教师的水平体现在读写说听实际能力上,能说会写,并有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本人曾写过一篇文章《期待出现更多的作家型语文教师》(《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17日),认为作家型语文教师教作文可以教在点子上,而不是隔靴搔痒,教阅读也能切中实质。中职语文教师也是如此,这才能给学生以示范,并产生榜样的作用。

毋庸讳言,眼下各类学校均不同程度存在急功近利现象,普通中学除去重视升学考试外,乐于组织公开课,搞课题研究。中职没有升学压力,但格外重视组织公开课,进行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活动。教师乐于参加公开课教学,乐于参加课题研究,乐于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这样可以脱颖而出,获得认同,甚至一举成为“名师”。与专业教师相比,语文老师对自己的“职业素养”看得比较重。许多语文教师读写听说水平一般,而且不重视提高自己的读写说听能力,更别说成为作家、文艺评论家、演说家。如果只能像赵括那样夸夸其谈,是无法去指导和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并切实增强中职学生的语文动手能力。教起语文来,也只能照本宣科、纸上谈兵了。可以说语文教师素质,是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质量,改变目前中职语文教学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

1、谢长法《中国职业教育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

2、刘春生《职业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版 (2002年1月1日)

3、《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S】2009年版,教育部。

4、《语文是一门实践课》【J】吴忠豪《小学教学研究》2017年7期